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党建工会 | 师资队伍 | 新闻公告 | 教学科研 | 机构设置 | 团学工作 | 专业建设 
体育学院新闻
· 体育学院“十四五”规划
· 开拓进取的体育学院正在茁壮成长
· 现有机构及人员
· 联系电话
· 体育学院简介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院概况>>规章制度>>正文
 
体育学院“十四五”规划
2023-12-26 11:16  

体育学院“十四五”规划

一、前言

五年规划是事业发展的指南针和路线图,在凝聚共识、引领发展、调配资源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学院作为培养我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为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推进体育学院未来五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体育学院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内容要求和文件精神,以及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部署,结合体育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院唯一一个专业,该专业于2020年开始招收首届专科学生,招生规模每届50人,招生对象面向全省。近年来,通过狠抓学风、考风建设,重技能、强实践、享平台的各项举措,体育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以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45人次,其中省级一等奖25人次,在2021年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第二十一届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女子跳高第三名、女子跳远第三名、男子100米第三名和女子铅球第八名的好成绩。健美操队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并多次获得特等奖和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他各级各类比赛奖项46人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2020届学生专升本考试上线17人,录取16人,上线录取率为94.12%以上。

2.师资结构趋于优化

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26人,专职教师15人,高级职称教师4人,硕士学位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15.38%,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84.61%,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4.62%。现有国家一级裁判4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国家二级运动员2名,双师型教师6人次(外聘讲师4人次,各级各类教练员3人次)。近五年,共引进硕士学位以上教师5人。

3.科研能力快速跃升

近年来,体育学院教职工承担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10项、先后发表论文22余篇、CSSCI收录文章10篇、中文核心论文8篇,出版教材2部。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

4.社会服务有力推进

(1)以服务师生体育需求为重点,有条件的向社会开放,不断提升体育学院社会服务创新能力。根据体育学院发展需要,为学校师生健身保驾护航,以体育场馆、器材和师资等有条件的向社会开放服务,派出学生志愿服务队参与社会服务。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服务社会。利用现有场地、器材和师资优势吸引社会人员进入校园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科学合理健身活动。利用现有师资走出去,进入社区、健身俱乐部、休闲广场等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技术指导等服务社会。

(3)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各项大中型体育活动与比赛,为社会体育发展和推广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不断推动社会体育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4)积极推动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学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在课余和假期期间走向社会,利用学校体育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种健身指导,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进步。

5.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体育学院硬件设施得到改善,训练场地场所不断更新、升级。体育学院两校区室外运动场地总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体育馆面积6600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占地5400平方米;现拥有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目前建有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乒乓球(1室多台案)、羽毛球(1室多场地)、健美操(2室多场地)、体操(1室)等多个室内训练及比赛场馆。

6.党建工作不断加强

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了忠诚坚定、敬业爱校、开拓创新的领导集体。成立学院教师学生联合党支部,坚持“双推双评三全程”,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名(教师3名)。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开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系列活动,进行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扛稳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学院共有24位教师,其中有7位教师因机构体制改革而走上新的岗位,担任课程较少,另外还有3位外聘教师承担课程也很少,但又不能或缺,他们主要担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除此之外,其它教师都是超课时的上课。9位外聘教师中有5位是本科学历,同时有5位教师担任体育教育专业课的任教,虽不合学校外聘要求,但也是临时措施,无奈之举。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师比有较大缺口,教师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学历的专任教师相对缺乏,教师整体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即使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属外聘,尚需加大对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引进力度。

2.课程建设需要加强

目前我院课程建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其它学院的体育课程,主要分学前和非学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开展较早,体育课程较为成熟;非学前专业开展较晚,为之指定的教学标准不够完善;二是体育专业的课程。主要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教学改革立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规划教材等课程建设上需要花费大力气加强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中小学教学环节重点内容的对接有待优化。

3.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实践场地严重不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在新校区,受困于标准田径场地的不足,造成田径、足球等项目没办法很好的开展,同时也影响着训练和竞赛。除此之外,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2)专业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性,目前多门专业课却依赖于外聘教师(9个),而外聘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存在不稳定性。

(3)科研质量不高,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急需有意愿有水平有能力的科研带头人来为团队领航。

4.教学训练场地设施不足

目前象湖校区由于场地受限,田径、足球等多门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体操馆场地狭小,不能专场专用,挪作他用情况较多,器械太少等,无法满足基本教学保障和质量。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需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没有规范的测试场地和器材,造成达标测试成绩存在较大误差。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场馆设施以及室外场地设施配备未能达标,尚有较大缺口,需要尽快把规划中的田径场、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建设起来。

5.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在工作职责的明晰、学院治理体系架构、制度修订完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面临“一院一策”的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需要跟上,确保工作有章可循,制度有据可依。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主要机遇

(1)国家层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到2022年的主要是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可以预见,各级各类政府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也将不断加大,体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社会层面

随着我国人均GDP 稳步上升,二胎政策放开,学前阶段的学前体育教育的需求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加之中招考试中体育分数占比提高,中考体育培训机构及专业训练教师数量需求也在增加,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提高,以及消费升级带动居民对文体娱乐的支出不断增加,大大激发了各种健身市场。因此,预计未来5年,无论是基础教育(包括幼儿阶段),还是健身指导,体育类人才需求将持续增加。

(3)学校层面

“十三五”期间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大幅提升,2021-2025年,学校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整体而言,学校处于上升期,硬件、软件正在持续完善中,学校的发展对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将提供巨大支持,体育学院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优势,乘学校发展的东风,扬长避短,发展壮大。

(4)学院层面

体育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发展步伐加快。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突出本院办学特色,以培养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体,积极研究向培养幼儿体育教师过渡,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紧扣学院“学训赛”的人オ培养模式,即“以提高人オ培养质量"为主轴,以“以赛促训"和“以赛促教”为两翼,以“改革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凝练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打造双师型指导教师团队”为“三补充”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训赛"的人オ培养模式研究,实现以学生为核心、以竞赛为途径、以教师为重点、以技能为依托、以课程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技能人オ培养质量和水平。持续加强了思政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思政教育贯穿体育课始终。

2.主要挑战

(1)高水平师资较少,引进难度加大

经过“十三五”的建设,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其他高水平院校横向比较,高水平师资相对较少,“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缺乏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同时,在对外交流中,高水平师资请进来有一定难度,吸引高水平师资的能力不足,这些都构成了未来学科专业发展的挑战。

(2)制度建设比较薄弱,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办学规模的增加,加上部分体制机制的原因,现有制度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凸显出来。学院能够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条件和机制不足,激发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干事创业热情的制度机制仍有待继续加强。

(3)科研实力不足,科研服务亟待提升

科研实力不足,社会服务收入和服务质量不高,科研团队建设推进不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度不高,多数课题项目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社会生产力转化成效有待加强,教育科研平台支持与服务社会的辐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4)信息技术不足,智慧学院亟待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资源、教育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数字化教材建设不够丰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够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和学习的融合深度不够。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习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政治建院、改革强院、科技强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牢牢把握党管教育的根本原则、服务强国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涵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创新的根本方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幼师人才成长规律,加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学院转型升级,走出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贡献学院卓越力量。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积极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做好体育教育专业以及现有公共体育建设,加强体育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为进一步增设其它相关专业奠定基础;探索体育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输送社会所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据体育学院专业发展现状,紧扣学校发展战略总体目标,兼顾学校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发展要素,制定科学可行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1.加强学科建设

加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科意识,活跃学科的学术气氛。积极培育目前已初步形成的学科形态,完善专业建设体系,增强专业办学条件。逐步达到建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学科建设组织构架。调动全体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力争做到“三有”,即:人人“有归属,有方向,有课题。” 争取2025年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尽早进入认证程序,力争三年以内,体育教育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动员多方资源,向学校积极争取条件,对外广泛宣传引进博士以上高水平师资人才1-2名。一方面为在职教师提供便利,解决各项后顾之忧,鼓励在职教师积极报考、攻读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在整体提升学院教师学历层次的基础上,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短训班、训练营、研讨会等形式的业务提升活动。加快内部教师成才的步伐,通过课题培育与孵化,带动3-5名青年教师成才。

3.强化人才培养成效

贯彻学校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大学指导思想,通过狠抓学风、考风建设,重技能、强实践、享平台的各项举措,不断提高体育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未来3-5年时间鼓励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体育专业技能大赛,立争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每年学生教师资格证考取率,专升本能有新的突破。

4.打造教学团队建设,强化科研成果转化

探索出一套系统性强、切实可行的体育学科建设模式。打造出校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1个;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1~2人;建设校级网络课程1~2门;主编省级及以上规划或特色教材1~2部,申报1~2项厅级以上科研项目,争取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取得突破。同时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横向课题,为地方体育的发展做好服务。

5.拟申报社会体育专业,并探索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建设可能性。

体育学院目前只有一个体育教育专业,随着学校的发展,拟新增专业也需要提上日程。积极联系健身房、培训机构等,探索校企合作进行社会体育专业建设。2023-2024年拟先申报社会体育专业,该专业我们师资和设施条件较为成熟;就业前景来看,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较好,但目前我们师资和硬件基础均较为薄弱,可以作为下一步努力方向同步开展前期工作。下一阶段体育学院将以目标为导向,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工作,争取今年申报社会体育专业,并积极探索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建设途径。

6.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拓宽就业途径,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除培养能承担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组织体育竞赛及体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大胆创新、就近开拓就业市场,探索学生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紧密对接的途径,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为学生营造大胆“走出去”创业的氛围。

同时加强与各地小学和幼儿园联系,争取建设更多的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多的良好的实习条件。

四、主要工作任务和举措

(一)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通过媒体、书刊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持续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深刻领会学校党委文件精神和决策部署,党员每人每月记录学习笔记10篇,切实提高思想水平。

2.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抓好党总支和党支部委员会自身建设,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和基本任务落到实处。着力完善工作机制,推进资料完备,激发每个委员发挥作用,形成书记带头抓、委员分工抓、党员来监督的工作新格局,有效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党员干部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全面提升党内政治生活实效性。

3.推进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

认真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规范开展,严格发展党员计划管理,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台账,规范各种材料的内容格式,按计划发展党员。通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日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以案促改,加强警示教育,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4.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把学校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紧紧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开展工作,每月召开党总支和党支部委员会,推进学校各项建设工作,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谋划融入的载体形式,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等,激活党员的主动意识,在攻坚克难中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

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走访、意见箱等渠道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师生员工诉求;多种形式开展党日活动,探索将党性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培育“红色精品观摩”等党建品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

以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为主线,尽快形成专业化、团队化的专业教师团队。教师引进要“精准”。在教师引进时应分类“精准”引进,不以高职称、高学历为首要条件,更倾向于专业急需、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带头人等人才的引进。不断提升专任教师数量的同时,适度降低外聘教师比例,达到教育部标准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25%。加快引进武术、田径、体操等相关专业教师3-4名。同时加强新进教师的培养,重点引进高技能外聘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加大引进新型运动项目教师;引进高水平的外聘教师来校教学;培养青年教师向这些课程转型,充实课程队伍。借助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的制度建立,加快师资队伍制度建设,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引导教师向教学、运训、竞赛、科研等方向定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推动教师向职业、专业特色发展。

2.对接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

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坚持并强化建立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学督导制,从师德师风、德勤能绩等方面定期进行考核,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聘期管理与考核,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对外交流,促进现有教师的观念更新和知识结构改善。

3.对接人才培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1)坚持“按需引进、讲求质量、注重实效”的思路,想方设法引进高素质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营造稳定人才、鼓励教师成长的适宜环境;从体育健身企业、小学、幼儿园、教育管理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骨干人员来院任兼职老师。

(2)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工作,争取更多培训经费投入,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博士学位;采用校际交流和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教育机构挂职锻炼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教研室为主体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在全院范围形成争创“教学质量与教改工程”的良好风气;聘请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对教学质量、办学水平进行全面督导,同时邀请教学督导参加教研室活动,共同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对新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

4.对接培养目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

(1)按照“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思路,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外聘兼职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力争在编在岗“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

(2)积极拓展学术交流途径与渠道,帮助教师开阔学术视野。学院通过支持教师参加全国体育科学大会、邀请名家讲座、支持教师学术交流、外出裁判培训、教练员培训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专业发展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条件。

(3)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老师提升业务素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实现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每学期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与课程建设、及相互听评课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校级和院级公开课等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活动;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活动等,要求教师要将活动内容向相关教师进行宣讲,实现“一人学习,众人受益”,以此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实施“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思政育人体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工作融合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网络平台及学生工作的有机融合;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政治骨干;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培育“课程思政”精品教学案例,开发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展“思政课程大练兵”教学竞赛,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和河南红色文化思政育人元素,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院企合作,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助力推进产业学校建设;以“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为培养标准,探索体院育人模式,进一步探索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推进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加强院内实训基地、院外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着力提升职业能力,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构建“一特”(一门专业技能特长)突显、“二元”(求知、实践)融合、“三维”(知识、能力、素养)增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学院、职业指导师三级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稳定的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稳步拓展就业领域;依托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信息平台,构建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沟通高效、指导有力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形成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良好就业局面。

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优化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结构,强化在学院教学重大决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指导咨询功能,实施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课;搭建实习管理平台,构建由学校、学院、实习单位、实习生共同参与的分级立体化全覆盖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和实习质量监控网络;推进学分制改革,以学分制学籍管理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过程管理和考试管理改革。

(四)实施“特色专业提升工程”,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体系

1.突出特色引领

体育教育专业以坚持“学训结合、技能突出、全面发展”的专业办学理念,根据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突出本院办学特色,以培养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体,积极研究向培养幼儿体育教师过渡,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

2.推进“三教”改革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以课程建设为引领,以竞赛活动为拓展,以增强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围绕课程建设,继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构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体系。以“教”促“学”、学以致用,注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调整和革新,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1)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快教师博士化进程。

强化校内外培养,努力搭建青年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探索教师发展路径,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水平。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合作与互动交流。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快教师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学生需求,凝练成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和优势。“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措并举,在抓好青年教师系列化培养的同时,3年内完成全部教师的业务轮训,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教案评比、说课比赛、专业考试、专题报告、专题调研等形式,督促教师日常学习,并将考核成绩与晋升、评优、评先挂钩,教师学习考核将成为常态化,使教职工养成爱学习、勤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

(2)教材建设

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确保所选教材的质量。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规划教材、精编教材、创新教材的编写,重视精品教材建设,加强纸质教材、网络教材、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统筹。5年内,主编或副主编省级规划教材1部。

3.深化课程改革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增设新课程内容,体现优势。如开设轮滑、瑜伽、花样跳绳、幼儿体适能、幼儿操教学等,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技能,又能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另外通过开设形体、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气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3年内基本完成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把完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作为下一步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课程为基本建设单元的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紧新课程、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

(五)实施“办学活力提升工程”,锻造高水平现代治理体系

1.坚持依法治校,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深刻领悟习主席关于法治精神论述的精髓实质,教育引导教职员工自觉运用法治原则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打牢“尊法崇法、法治至上”的思想根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要求,秉持党委统揽、体系完备、精准常态、正规高效的原则,优化各项治理评价及反馈机制,打造科学高效、执行有力、师生拥护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严格落实《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章程》,强化其在学院依法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方面的基础作用;跟进国家、省市、学校教学制度规范,推进规章制度废、立、改、释,确保各项制度链路融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据分析与教职员工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制度执行全程精准评估、动态修订。

2.深化多元主体,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

强化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政-院-行-企(园)多元参与的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和监督、反馈机制,对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协商、审议和监督;积极推进院企(园)专业共建、跨院人才共育、内外师资共用、建设发展共商、教育资源共享的立体化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利益合作发展共同体;不断优化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能,进一步完善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发挥学院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畅通师生参与学院管理渠道,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学院治理水平。

3.优化机构设置,实现规范化治理架构

秉承依法治院、从严治院纪律,增强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定力,浓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对接国家战略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化学院管理机构改革,完善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和发展动力为主要目标的管理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党政管理机构、教学机构,实现责权相统一。

4.转变管理思维,提升实效化治理能力

强化全局意识、改革意识、效益意识,树立大管理观念,突破固有思维定式,由狭隘的行政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开创管理工作新局面;科学谋划、有机整合智慧校园系统资源,科学合理、系统全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机制,切实用事实、用数据、用实践说话,提升学院管理水平;探索管理变革创新,建立健全管理常态机制,制定职责清单和权力清单,厘清责任边界,由权力主导向规则主导转变,提高职能部门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水平,实现学校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六)实施“社会服务提升工程”,构建高水平社会服务体系

1.彰显智囊智库作用

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其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加强相关专业建设,遴选建设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尝试将“1+X”制度应用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大开发篮球青少年训练指导、运动康复指导、大众健身指导、健身操舞指导等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一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大学生运动会等选拔性竞赛活动。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

三是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全国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队伍,学校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全面建立健美操、啦啦操、足球、篮球、体操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

四是支持学校成立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

五是健全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体系,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

2.突出集团引领作用突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

发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构建区域体育教育发展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园)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园)共赢。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共同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推进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积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充分发挥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引领作用,开展“手拉手”公益行动、送教下乡活动,助力乡村体育教育振兴。

3.创新融合教育服务

在智慧体育的背景,可以有意识地培养智慧型、复合型体育信息专业人才和智慧健身健康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人才智库建设,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优化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教育发展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全方位开放合作共建的儿童体育实训基地。

4.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结合学院实际,推进科学布局,合理增加见实习单位数量,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优化体育教育资源供给。开展“体育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对社会大众进行科学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和推广。开展“六一儿童节”汇演,走进儿童福利院进行志愿者关爱活动。提升培训服务能力,扩展培训规模,开展啦啦操、篮球等教练员裁判员培训。

1 社会服务发展主要指标

发展任务

主要指标

社会服务

1.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3-10家。

2.每年开展乡村体育教育振兴帮扶活动1-3次。

3.每年参加全省(全国)体育相关活动赛事1-2次。

4.开展“体育教育宣传月”活动2次。

5.开展体育教育专业服务活动10-20次。

6.开展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1-2次。

(七)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提升体育学院数字化教学管理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科技、绿色将成为智慧体育发展的两个核心理念。按照《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要求,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提升学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建设体育学院教学、管理数字化。

1.积极推进国家体质达标测试智慧化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我校目前测试方式多为手动,一些电子测试器械也因为场地问题无法实施。建设智慧化自动测试设备让学生测试的方式已经成为上级部分检查的重要指标,我院拟在象湖校区体育场安装体质达标测试中心,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50米跑、800米跑、1000米跑等所有国家要求的项目,达到国家和省里要求的标准,并将测试系统并入一卡通中,从而实现智慧化测试,提高学生体质。

2.推进“互联网+教学”模式 教学锻炼逐步数字化

进一步整理、确立教学大纲和目标,在梳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材内容的数字化,结合学校发展,积极改进测量与评价的智慧化,推动“体教融合”的探索、实践与落地。从而让学生实现“锻炼自由”,从被测试、被评价到自我测试、自我监督,释放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逐步实现自主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水平。

3.推进“互联网+”模式 办公方式网络化

依托学校“互联网+管理”模式,加强应用系统建设。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强化用户服务体验,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全面实施移动化、可视化服务。

五、保障措施

“十四五”学院子规划是学院未来五年的行动纲领,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划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分解落实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发展共识。

(一)进一步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与领导

成立“十四五”学院规划小组,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发挥党政联席会的决策作用,对整体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推进落实重点项目,进一步明确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党建工作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将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制定年度目标、关键指标、重点任务和具体工作部署,将规划的实施、任期目标的推进与年度工作协调起来,部门年度工作总结要分析规划中相关目标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落实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体系

大力提升筹资能力,加大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力度,通过争取学校支持、行业企业投入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扩大社会培训规模、拓宽营收渠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服务师生、服务校友、服务社会,赢得师生、校友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与支持,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提供有力、持续的资金保障。依据学校总体规划进行建设项目及其预算的论证和审批,完善资金、资产、资源配置的全过程管理,协调各类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三)以审核评估为抓手,推动学科专业水平提升

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健全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与跟踪检查,保障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审核评估及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整体推动学科专业水平提升,进一步加大内涵和外延建设力度,重视评估结果的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评价、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切实推进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注重宣传引导,全院师生主动参与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全院师生员工宣传学院“十四五”规划,切实增强师生员工对学院“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发展任务的认同感,在全院上下形成对标规划、主动参与、自觉践行的浓厚氛围。

(五)建立修订完善制度,调整和改进相应规划

在五年规划实施过程中,如遇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发生重要调整以及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需要调整时,需相应对“十四五”学院子规划进行修订。重大修订应由学院提出修订建议,并提交校长办公会、教代会等审议,最后经学校党委会核准通过后实施。

                                                                                           体育学院

                                                                                           2023年6月

关闭窗口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校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